解讀:如何理解增發萬億國債背後的債務邏輯?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楊誌錦  上海報導  

 新華社10月24日報導稱,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整體提升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報導稱,今年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8800億元增加到48800億元,預計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此次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今年擬安排使用5000億元,結轉明年使用5000億元。

從債務管理上看,增發萬億國債的背後頗具深意。

中央發力發展,地方專注化債 

當前中國國債餘額28萬億,地方政府債務餘額40萬億,如再加上隱性債務,地方債的餘額將更高。總體而言,中國政府債務呈現出地方政府杠杆高、中央政府杠杆低的特點。而國際上普遍是中央政府杠杆率高、地方政府杠杆率低。

如以衡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債務率來看,地方法定債務率已超過警戒線,進一步加杠杆的空間有限。與此同時今年一些地方城投債務風險暴露,也顯示地方債務壓力較大。

在此背景下,地方尤其是高風險省份的重點是化解債務風險,未來要適度壓縮新增地方債額度。但經濟下行壓力猶在,仍需政府投資穩增長,中央國債就需要適度增加。換言之,增加了國債的額度,意味著未來地方債尤其專項債的額度可能會適度收縮,以避免地方法定債務風險進一步攀升。

此次增發的萬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意味著由中央財政還本付息,地方不承擔本息,可減輕地方債務壓力、財政收支平衡壓力。

考慮到地方化債要持續一段時間且項目需要資金接續,那麼增發國債的操作可能會持續數年。曆史上看,1998年中國首次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之後,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持續了10年,10年合計發行1.13萬億。 

五種方式選擇了赤字率突破3%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堅守3%的赤字率,高層報告多次提及3%的紅線。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稱,財政赤字率從2009年的2.8%降到2012年的1.5%左右。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表示,財政赤字率一直控製在3%以內。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合理把握赤字規模,五年總體赤字率控製在3%以內。

為應對疫情衝擊,2020年、2021年中國財政赤字率一度突破3%至3.6%、3.2%。就在市場普遍預計2022年赤字率設在3%甚至更高水平時,當年赤字率目標卻只是2.8%。這其中大有講究,因為2018年、2019年赤字率分別為2.6%、2.8%,只有2022年赤字率低於2.8%,2018年-2022年赤字率平均水平才不會高於3%。

當前的預算體制下,中國財政赤字通過發債融資,即發行國債彌補中央財政赤字、發行地方一般債彌補地方財政赤字。在中國堅守3%赤字率的要求下,赤字規模相對是確定的,國債額度多一些,那麼地方一般債額度就會少一些。2020年以來,因為地方債風險上升,中央一定程度上加了杠杆(赤字中國債占比提高至81%、一般債占比下降到19%)。

而在地方債額度也相對一定的情況下,一般債少,專項債就要多一些。2023年,一般債占地方債額度的比重為15.9%,創出曆史新低;而專項債占比達到84.1%,創出新高。

當前中央要加更多的杠杆,可選擇的方式有以下幾個:

一是財政赤字中分配更多的額度給中央財政赤字,即發更多的國債。實際上,2020年以來就採取這樣的策略,但約束在於,即便將財政赤字全都分配給中央財政,能增加的規模也很有限,以2023年為例,僅能增加7200億。

二是利用國債結存限額增發國債。201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實行國債餘額管理的意見》:從2006年起,中國將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採取國債餘額管理方式管理國債發行。所謂國債餘額管理,指不具體限定當年國債發行額度,而是限定一個年末不得突破的國債餘額上限。

國債餘額管理和此前的國債赤字管理相對應。在國債赤字管理的框架下,年度國債淨融資規模等於中央財政赤字。而在餘額管理下,只要國債餘額低於上限,國債淨融資規模可以根據經濟形勢等相機而定,既可以低於中央赤字,也可以高於中央赤字。

從實踐看,年度國債淨融資大多低於中央財政赤字,這為必要時中央財政發力奠定了空間。比如2020年受疫情衝擊,國債淨融資為3萬多億,高於中央赤字約3000億,但不必進行預算調整。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國債餘額為25.9萬億,低於限額0.8萬億。換言之,如果利用結存限額髮債,最高的發行規模是0.8萬億。

三是發行特別國債。特別國債可不計入赤字,其邏輯在於特別國債投向有收益的項目,要有穩定現金流資產與之對應,以對應的收益償還債務。從曆史上看,中國一共發行了三次特別國債:

1998年第一次發行,用於補充四大行資本金;2007年第二次發行用於購買外彙、注資成立中投公司,兩次均形成股權;2020年發行了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其中7000億主要投向基建項目,3000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注資四大行及中投的特別國債有分紅收益,是典型的特別國債,但2020年的特別國債收益並不明顯。

“這是特殊時期的特別措施,主要是找不到足夠的、可逐步覆蓋發債成本的有收益項目,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大家要廣義地理解。特別債,這個特別債不是針對一般債的特別,是針對百年不遇的疫情,是抗疫和平時的差別。”前財長樓繼偉曾表示。

據財政部介紹,此次增發國債資金將重點用於八大方面:災後恢復重建、重點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些項目很多難以產生收益,難以符合特別國債的預算邏輯。

四是繼續推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去年監管部門推出7400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用於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但一些交易結構可能會新增隱性債務,加重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

五是赤字率突破3%。赤字率突破3%後,赤字規模大幅提升,相應可以增加國債發行額度,同時適度壓縮地方債額度,進而達到中央加杠杆、地方適度控杠杆防風險的目的。除了地方法定債務率較高外,專項債項目收益較差,也要求放緩專項債的擴張步伐。

當前的選項是赤字率突破3%。增發萬億國債後,今年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8800億元增加到48800億元,預計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考慮到增發國債的操作可能持續數年,那麼未來一段時間赤字率突破3%可能會成為常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特別國債大概率就不會成為選項。

增發國債可適度支持高風險地區項目建設

 當前一攬子化債的大幕正徐徐拉開。10月24日,隨著山西、河南、四川三省份披露發債材料,27個地方已發、待發的特殊再融資債券規模已超萬億,達到10126億,用於置換納入隱性債務之中的拖欠款、非標及城投債券。

 為了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超萬億特殊再融資債券發行,額度將向12個高風險省份傾斜。特殊再融資債券發行置換隱性債務後,隱性債務餘額減少,但法定政府債務餘額上升。

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從過往慣例看,獲得特殊再融資債券的地方未來新增專項債額度很少或者沒有。那麼,12個高風險省份的項目建設、經濟發展怎麼辦?

據新華社報導,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整體提升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記者瞭解到,一些高風險省份近期也在申報中央投資項目,這些項目的資金來源為此次增發的國債,換言之高風險地區也有增發國債的資金支持,由此在支持高風險地區項目建設及經濟發展、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新增國債關鍵用於明年穩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為5.2%。副局長盛來運稱,我們初步測算,如果要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四季度只要增長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考慮到去年四季度經濟增速為2.9%、基數較低,市場機構普遍預計今年GDP增速將超過5%。

新華社報導稱,此次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今年擬安排使用5000億元,結轉明年使用5000億元。財政部表示,下一步將及時啟動國債發行工作,確保如期完成國債發行任務;做好預算下達工作,推動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加強國債資金監管,確保資金按規定用途使用。

5000億資金在今年使用後,今年經濟增速可能提升至5.5%左右。同時,5000億明年使用,用於穩定明年經濟增速。展望未來,明年3月可能再度安排類似用於項目建設的國債,進一步支撐明年經濟增長。

(作者:楊誌錦 編輯: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