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文玲:“以舊換新”將有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2024年被商務部確定為“消費促進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要求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並提出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如何看待當前的消費趨勢?為何當前要強調“以舊換新”?圍繞上述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進行了專訪。

陳文玲。資料圖陳文玲。資料圖

新供給正在創造新需求

《21世紀》: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比上年提高43.1個百分點。你如何看待去年消費出現的大幅增長?

陳文玲:82.5%這個數字既超預期,也在意料之內。去年中國製造業還在修復階段,下半年才開始反彈。疫情期間,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中,消費是受衝擊最大的領域。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經濟增速回升到8.1%,但是線下消費依然受到巨大影響。到2023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5.2%的正增長,我認為消費反彈的貢獻是第一位的。

我認為有幾方面原因。一是疫情時期受衝擊大,此前基數低,所以反彈回升後占增量比重大。二是2023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擴大消費政策,著力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三是線下消費在疫情放開之後迅速反彈,特別是旅遊、餐飲、影院、會展等,都出現了爆髮式增長,從年初的“淄博燒烤”到年末的“爾濱”出圈,線下消費甚至已經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四是新的供給創造的新需求在增長,例如新能源車消費熱潮,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60%。五是新的彈性消費需求在增長,例如文化體驗、旅遊消費等。消費需求的內在變化背後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以舊換新”推動“供給—需求”良性循環

《21世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為什麼強調“以舊換新”?

陳文玲: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這是以需求側行為改變為起點,推動供給側的變革,從而形成產品的新的流通方式、交易方式、迭代方式。

2023年,中國家電行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達1.84萬億元,同比增長7%;利潤為1565億元,同比增長12.1%。我國是世界家電生產與出口大國,產量規模占全球份額約60%。實際上,家電的更新換代本身不會太快,並且正進入一個存量時代,而“以舊換新”將帶來的流通、交易、迭代的更新,產生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從而又再推動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應充分考慮將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優勢轉化為創造消費需求的新動能,同時使製造業深度轉型升級,打造新質生產力,讓“以舊換新”推動“供給—需求”的良性循環。2023年家用洗衣機、家用冷櫃、電冰箱、空調等產品產量保持兩位數增長。強大需求帶動強大供給,推動消費轉型升級加快,這是國內大循環很重要的一部分。

供給側有製造業的強大支撐,需求側本身也具備巨大的“以舊換新”的潛力。首先,是“更新”的需求。過去很多家庭使用的進口家電其實都有8~10年的生命週期,一旦年份已到,就不再具備進一步維修的條件。而近些年製造業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產品更新換代的週期被拉長,這時候若要推動家電市場從存量轉向增量,推動產品的更換,就不能只從產品的生命週期著手,而要開發更多的如追求新款式、更節能、更多功能等需求。2023年,我國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台,這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更新換代需求。

其次是“換代”。如今家電與人工智能、新的算力技術的結合非常普遍,如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機等等。家電智能化水平、便利性的提高,都會讓消費者產生“換代”的需求。第三是“升級”,高端消費新增需求的占比在上升。這其中包含個性化的、彈性的需求,例如功能和款式的升級,使用體驗的優化,更加彰顯個性與特色等等。雖然這部分消費者規模不大,但是價值量比較高。第四是綠色轉型的需求。過去很多家用電器耗電量大、碳排放量也比較高,而新家電性能更可靠,並且由於更加節能而可以更長週期地節約成本,從而減少維修和使用上的不便利。

最後,“以舊換新”可能會推動新一輪需求側與供給側的互動,形成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產品流動。例如城市中一些款式雖落後、但功能並不落後的家電可能需要升級替換,那麼這些家電產品也不應被浪費,而應該促進城鄉之間,甚至是在我國和周邊國家之間流動。所以我認為,家電的生產和消費可以成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個典型樣本。

打造國內大循環的“家電流”“汽車流”

《21世紀》:這樣的流動可以理解為一種產能轉移嗎?

陳文玲:我覺得應該是產能的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培育推動了製造業實現深度轉型升級,而產業的創新轉型不能沒有市場需求來進行消化,所以需求側的更新可以反過來促進產能創新。

汽車的生產與消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國內乘用車銷量超2500萬。2023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傳統燃油車平均的換車週期是8年左右,可以大致計算“以舊換新”的市場規模大約能達到1000萬輛。現在汽車消費的增量巨大,同時不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存量市場。首先,原本汽車只是簡單的代步工具,而當前汽車正在成為催生各類新消費方式的重要載體。例如,汽車保有量增加後帶動自駕遊在居民出行方式中的占比大幅提升,進一步促進燃油、住宿、餐飲、文娛等消費,形成了對整體服務業的強勁帶動效應。

其次,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旺盛。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得到不斷突破,電池技術不斷成熟,續航問題持續得到優化,充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車型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在加快,從數量到質量都在全球範圍內佔據優勢地位。此外,無人駕駛為未來汽車消費打開新空間。人工智能、5G、算力基礎設施的不斷進步,為交通的智能化、數字化奠定基礎,也為無人駕駛提供了可靠的應用場景。

第三,汽車的融資租賃將得到快速發展。由於汽車款式更新換代快,現在有一些消費者選擇不擁有汽車產權,而是以租賃方式獲得使用權,一些原來以出租汽車為主的公司,現在也在開拓汽車的融資租賃業務(汽車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一種新型購車方式)。這種靈活便捷的汽車消費方式,料將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再者,二手車交易體系的成熟,也為“以舊換新”提供了條件。從當前二手車交易結構來看,車齡3~6年的汽車大約占二手車交易的近50%。相當一部分的“以舊換新”是要通過二手車市場來完成的,所以進一步暢通二手車交易的各環節,完善二手車市場主體備案和車輛交易登記管理,促進二手車流通規範有序、健康發展,是當前推進“以舊換新”行動的重要工作之一。2023年,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汽車後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汽車後市場規模穩步增長,更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汽車消費需求。在一些地方也已經率先開展實踐,例如上海新一輪燃油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和新能源汽車置換政策明確,個人消費者報廢或轉讓符合相應要求的車輛,可申請一次性2800元購車補貼。

從更大層面來看,上述的新需求持續推而廣之,就能夠形成打造國內大循環的“家電流”“汽車流”。未來住房層面也應鼓勵“以舊換新”,增加改善型住房、高端住房比例,鼓勵消費者異地購房,等等。如此一來,國內大循環就能真正循環暢通,形成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良性互動、相互促進。一系列消費需求的升級與變化,推動製造業不斷創新,使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突破,帶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又進一步滿足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能增加就業崗位、增加居民收入。

《21世紀》:促進消費穩定增長,你認為宏觀政策應如何發力?

陳文玲:首先要穩預期。對於中國經濟基本面要做到理性客觀分析,一方面既要看到宏觀經濟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超大規模市場、超大規模製造業能力沒有變,並且轉型升級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一大批頭部企業在國際上脫穎而出。

第二,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可以考慮借助“以舊換新”的模式,把補貼發向需求端,以需求端即期購買力提高刺激供給側的創新與升級。

第三,宏觀政策要釋放制度性改革的明確信號。例如,針對住房的“以舊換新”,應釋放明確的長週期穩定的政策取向,對於改善型需求,以及異地購房用於養老或者健康目的不徵收房地產稅,對於購房時已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各種稅費的存量住房不追繳房地產稅等。再例如汽車、家電等的以舊換新政策要有穩定性,在最初即明確哪些要鼓勵補貼,哪些要由市場產生自然替代。

最後,還要高度關注資源的合理配置。對於一部分農村及城市的低收入群體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以舊換新,而是承接一部分高端消費的產品替代,這些產品同樣具有高質量的使用功能,只是智能化或者設計水平較低一些,這樣就能形成全社會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的循環。考慮到不同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需求的層次差,如何形成需求端合理且順暢的流動,使各個層次的消費者都有新的收穫,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推進相應的政策配套設計。

(作者:洪曉文 編輯:陸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