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紅色清明節的曆史考察與時代價值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具體的節俗形態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呈現出不一樣的特色。瑞金是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具有豐富的革命文化。瑞金也是一個純客家縣,保留著濃厚的客家傳統。

清明祭祖是客家人的傳統習俗,與其他地方的清明節相比,瑞金清明節最大的特點是革命文化與客家傳統的交融交織,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清明節。

清明祭祖的恢復

從1929年2月開闢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一共存續了五年零八個月。在此期間,瑞金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的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對烈士工作的重視,當時的政務院發出了號召民眾進行清明節祭祀先烈的通知,要求社會各界人士到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瞻仰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瑞金,由於祖先既是烈士,烈士也是祖先,民間祭祖和祭祀革命先烈往往合二為一,在祭祀革命先烈的名義下也祭祀更加久遠的先祖。從五六十年代的報導可以看出,當時瑞金地方的清明節緬懷先烈,主要是前往位於瑞金葉坪的紅軍烈士紀念塔和位於瑞金塔下寺的革命烈士紀念館進行瞻仰和參觀活動。

20世紀80年代以後,民間祭祀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在剛剛恢復的墓祭和祠祭中,最開始都是祭祀先祖,而到了2000年以後,有些宗族開始集體祭祀革命先烈,分別到烈士墓地以及祠堂祭祀中褒揚本族烈士的功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宗族的複興激活了宗族的榮譽意識,宗族中的革命先烈作為為國犧牲的功臣,是宗族發展壯大的榮譽,也是團結和凝聚宗親,促進宗族發展的資源;另一方面國家對烈士工作的重視以及瑞金紅色旅遊的開展,瑞金成為全國矚目的革命聖地和共和國搖籃,烈士成為宗族和國家溝通交往的紐帶和橋樑。

圖為瑞金民眾到烈士墓地進行清明祭祖。圖為瑞金民眾到烈士墓地進行清明祭祖。

烈士入譜進祠堂

伴隨著宗祠祭祖儀式的恢復,瑞金民間修譜日漸盛行。記載宗族發展的曆史是族譜的基本功能,也是明確宗祧世系,進行清明祭祀的依據。瑞金各姓宗族都有大量的子弟參加了紅色革命,很多人還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記載族人參與紅色革命的曆史自然而然成為族譜編纂的主要內容。與傳統時期相比,新修的族譜在對族內有才有德者進行記載的同時,出現了新的類別“革命烈士”的記載。對於瑞金各姓宗族而言,在各個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既是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有功之臣,更是本族子弟和族內各房宗親的祖輩父輩。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瑞金各姓開始編修族譜之後,把本姓中參加紅軍,以及犧牲後被評為烈士的宗親作為一種事實也作為一種榮譽紛紛記入族譜之中。

圖為《瑞金赤沙田鄧氏三修族譜》對鄧希平烈士的記載。圖為《瑞金赤沙田鄧氏三修族譜》對鄧希平烈士的記載。

除了烈士入譜,瑞金還普遍存在烈士過繼及其過繼子入譜的現象。面對族內很多青壯年子弟參軍犧牲的情況,瑞金當地往往延續傳統,以死者的兄弟或者堂兄弟的兒子作為過繼子置於死者的名下,在瑞金民間叫做“平房”。“平房”是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對於沒有後代的成年男丁可以通過過繼方式把具有血緣關係的兄弟或者堂兄弟之子寫到自己名下,繼承宗祧。這樣在修譜時這一房支不至於絕戶,可以和其他房支保持平衡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國家烈士烈屬普查登記工作的推進,國家對建國前已經過繼給烈士作為繼子的行為給予了承認,發放了撫卹金。過繼給烈士作為繼子,既是順應瑞金本地的風俗,也是繼承先烈遺誌,傳承革命傳統的良好方式,民間烈士過繼的情況已經蔚然成風。很多人在修譜的時候,因為族譜中需要進行人口登記,明確世系排序,這時才聽父輩講起親人中有關革命烈士的故事,之後發生過繼和平房。可以說修譜對本族宗親進行人口登記,對宗祧世系進行記載是激活和保存這段紅色記憶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族譜可以是家族曆史的文本,也可以是紅色記憶激活的“裝置”。

 烈士墓、烈士陵園與祭祀變革

瑞金很多村落都自發的修建有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辦全村人紀念烈士的活動。這些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具有雙重功能,既是鄉村紅色旅遊的景點,也是祭祀烈士的場所。祭祀的儀式也成為旅遊者觀看的鄉村紅色文化。紅色旅遊的鄉村化,帶動了鄉村社會的脫貧致富,村民既感謝國家的幫扶,也認為這是烈士的護佑。伴隨著烈士墓、烈士陵園的修建和鄉村紅色旅遊的發展,民間社會的清明祭祖儀式也發生了一系列變革。

圖為瑞金市民到武陽鎮鄭旭煜將軍墓紀念英烈。圖為瑞金市民到武陽鎮鄭旭煜將軍墓紀念英烈。

農村的祭祀分為兩種,一是公共祭祀,一是私人祭祀。公共祭祀,主要是在公共場所舉辦,帶有公共性和集體性,而農村的公共祭祀主要就是祭祀革命烈士。革命烈士為國犧牲,祭祀革命烈士往往在公共場合,常常採用官方標準的紀念儀式,用鮮花等現代道具替換“三牲”等傳統道具,用鞠躬默哀代替燃放鞭炮和上香,這既是一種國家倡導的文明儀式,也是公共紀念文化的表徵。私人祭祀,主要是在私人空間舉辦,帶有私人性和個體性,祭祖儀式中的墓祭、家祭,往往採用傳統儀式。瑞金清明節期間,往往能夠看到兩種儀式,傳統與現代,鮮花與冥幣並存,這也是民間的一種智慧。在村民集體祭祀革命烈士的場所,村民能夠用官方儀式替代傳統儀式,而到了個體的祭祀時,村民還是要準備傳統的“三牲”,焚燒冥幣來取得烈士祖先的護佑。瑞金市華屋村的“紅色清明節”就是道具替換的結果。華屋傳統的清明祭祀,是用“三牲”等傳統食品祭祀祖先,在墓地和祠堂還要點香燭、燒冥幣、放鞭炮。在華屋的烈士紀念碑和烈士林修建好之後,沿用已久的傳統清明祭祀儀式被現代的紀念儀式取代。華屋村民祭拜先烈,開始根據官方的標準儀式進行,鮮花替代了傳統的“三牲”,不燒冥幣,不放鞭炮,鞠躬和默哀代替了點香燭。隨著農村殯葬改革的推進,以及華屋紅軍村的光芒,許多村民已經開始不放鞭炮,自覺地用鮮花、水果祭祖,傳統儀式也越來越向現代儀式過渡。

紅色清明節的時代價值

通過對瑞金紅色清明節的調查分析,可以發現傳統節日與紅色文化的結合,從而使公共性的、國家化的紅色文化進入到家庭、家族等私人生活領域,成為私人性的、個體化的和民間化的家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清明節可以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可以是紅色文化傳承的方式。用一種恰當的方式介入對傳統節日的更新,這可能將導致一種具有深遠意義的對傳統節日的創新和紅色文化傳承方式的變革。

圖為瑞金市民來到澤潭鄉烈士陵園紀念烈士。圖為瑞金市民來到澤潭鄉烈士陵園紀念烈士。

瑞金的紅色清明節既是新中國成立後響應國家號召為烈士掃墓,緬懷先烈的集體行動,也是瑞金民眾自發形成的對傳統祭祖活動的延續。瑞金的清明節之所以稱為紅色清明節:一在祭祀對象上“祖先”與“先烈”合二為一。瑞金幾乎“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清明祭祖和祭先烈早已經融為一體;二在儀式上出現了“祭祀”與“紀念”的交織。傳統的祭祖儀式用“三牲”、有蠟燭鞭炮和跪拜儀式等等,現代的紀念儀式用“鮮花”,唱紅歌、鞠躬等等,瑞金的清明節中傳統儀式和現代儀式兼具,在烈士墳墓多用傳統儀式,在烈士陵園多用現代的紀念儀式,形成了瑞金古今交融的清明節俗;三在程序上形成了一套先祭先烈後拜祖的習俗,當地人稱之為“紅規矩”,每到清明節瑞金人民都自發到紅軍烈士紀念塔、瑞金烈士紀念館、瑞金烈士陵園等場所開展緬懷活動,再到家族的祠堂、墓地進行祭祖活動,因此瑞金的清明節也被稱為紅色清明節。

圖為毛澤覃烈士紀念碑前傳統祭祀儀式和現代紀念儀式交融交織。圖為毛澤覃烈士紀念碑前傳統祭祀儀式和現代紀念儀式交融交織。

瑞金的清明祭祀祖先/先烈:一在性質上是“私祭”,富有傳統特色。瑞金紅色清明節是由祖先/烈士所在家族自發組織進行的,與大多數由政府或者民政部門、學校、群眾社團等機構組織的清明節為烈士掃墓的“公祭”不同,大多數是民間行為,個人行為,採用的是傳統的“祭祖”儀式而不是單位為烈士掃墓用的現代“紀念”儀式,延續的還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二在祭祀方式上有顯著的地方和家族特色,甚至不同的家族在清明祭祀先烈中的儀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家族祭祀祖先/先烈時會專門請客家嗩呐,吹奏傳統曲目;有的家族則合唱《送郎當紅軍》等紅歌;還有的家族因為烈士在外犧牲,沒有烈士墓則祭祀烈士的遺物,比如瑞金華屋村的“十七棵鬆”象徵“十七名烈士”等等,這些不同的祭祀祖先/先烈的儀式活動構成了瑞金豐富多樣的清明節俗。

圖為瑞金市紅色文化傳承協會組織的清明祭奠革命英烈活動。圖為瑞金市紅色文化傳承協會組織的清明祭奠革命英烈活動。

清明節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瑞金的紅色清明節,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紅色資源,有利於傳承紅色基因,促進人民群眾廣泛參與非遺中的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瑞金的紅色清明節也是建構中國清明祭祀文化譜系的重要環節,能夠承上啟下,展示了我國清明節在時間發展維度上的演變曆程,以及在空間維度上的地域差異性和豐富性,促進中國清明祭祀文化的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贛閩粵邊區紅色文化傳承的民間路徑與實踐機制研究”(22XMZ01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溫小興,男,江西石城人,民俗學博士,贛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紅色記憶與客家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