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藥集團總會計師楊珊華博士:堅持創新驅動 推動醫藥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快速發展的醫藥科技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逐漸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藥集團”),作為中國醫藥行業的領軍企業,也面臨著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近期專訪了國藥集團總會計師、中國醫藥會計學會會長楊珊華博士,他分享了國藥集團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藥研發、國際競爭力提升、風險管理以及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戰略思考和實踐。

楊珊華。資料圖楊珊華。資料圖

尋求差異化創新

《21世紀》:隨著醫藥科技創新的加速,新藥研發週期不斷縮短,你認為這對於國藥集團的新質生產力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

楊珊華: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於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對於國藥集團而言也是有挑戰和機遇的。從挑戰來說,對於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研發投入、研發體制機制以及產學研融合的進路都有重要的影響。

對國藥集團來說,我們將在重大項目的研發創新、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進和創新平台建設方面加大力度;同時積極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從原來的重視研發投入,到現在同時重視研發的投入、研髮質量及產出。將科技人員的貢獻、研髮質量和績效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集團研發效率提升,使研發成果更加顯著,提升整個集團的新質生產力。

《21世紀》:面對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和變化,你認為新質生產力對於國藥集團的國際競爭力有何影響?國藥集團又是如何通過提升新質生產力來應對市場挑戰的?

楊珊華:在疫情期間,國藥集團的新冠疫苗在全球119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進行了推廣和使用,這說明了國藥集團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已經有成功的案例。

下一步,首先要針對中國市場的臨床需求和國際對於新藥研發的需求,充分利用國藥集團的國際化渠道、一體化供應鏈以及成本優勢,引進創新藥品和前沿技術,建立集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第二,要從原來的“泛泛創新的1.0”向“精選優質創新的2.0”邁進。實際上就是要推動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差異化創新,研發出真正具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出來。

第三,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佈局的機遇。聚焦重點國家、新型市場和重點項目優化海外的網絡佈局,加強海外研發機構的建設,加強和國際科技研發創新交流合作;積極參與生物製藥、醫療器械等相關領域的國際組織活動,以及標準製定,拓展與世界一流企業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增強資本、人才和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在全球資源的配置。

《21世紀》:由你首倡並領導研發的中國醫藥企業研髮指數,去年已在服貿會上發佈,其應用前景如何,與新質生產力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楊珊華:中國醫藥和企業研髮指數自去年3月份首次發佈以後,又在當年的服貿會上發佈。該指數之所以能夠發佈並得到高度重視,除了它的科學性之外,還表現在它廣泛的應用前景。

首先在於科學性,這個指數由我和北京交通大學的姚立傑教授帶領研發團隊首創,它的科學性在於改變了原來只從研發投入這一個維度來評價研髮狀況和水平的格局。我們從研發投入、研髮質量、研發產出和研發支持4個維度來構建指數,而且數據做到100%的可驗證。

它的應用前景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為國家有關政府部門製定科技研發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據;為地方政府部門、科技主管部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評價當地企業的研發能力、研發水平提供依據,為地方製定優化科技政策提供依據;為醫藥企業評價醫藥研發、對標先進提供了指南針;在資本市場也能為價值投資者提供增量的、有利於投資判斷的信息。

這個指數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它客觀科學地評價了醫藥研發的狀況和水平,實際上評價的是企業或者地區的創新能力,而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徵,所以通過這個指數不僅能夠評價創新能力,同時還能促進科技創新。通過研髮指數的評價和激勵功能,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

另外,這個指數實際上是廣大的醫藥企業研發數據的積累,積累了無限的大數據,為數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為醫藥領域的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依據。我相信在推動醫藥研發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圖片來源:IC photo圖片來源:IC photo

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21世紀》:在未來的醫藥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你認為我們需要關注哪些新的趨勢和變化?國藥集團又將如何應對這些新的變化?

楊珊華:我認為有三個方面:傳統產業會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未來的醫藥科技會向新領域、新技術、新市場進軍;產學研將進一步深度的融合,新產品的轉化、科技成果的應用將更加快捷。

就國藥集團自身而言,我們將加快前沿技術的發展,把握全球生物技術加速迭代的新趨勢,加快前沿和原始創新領域佈局,從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邁進,推動一批新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的研發和產業化;同時堅持開放合作,推進開放式創新發展。

我們還將加強核心技術的攻關。堅持國家戰略性需求導向,主動融入到國家的創新體系中,深入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突出行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攻關,強化科技成果的示範應用。我們將在多聯多價疫苗、新型佐劑疫苗、抗體藥物、小分子創新藥、中藥創新藥等領域加快取得一批原創成果。

此外,我們集團今年設立了戰新產業發展中心,進一步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加快新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緊緊圍繞現有的主責、主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搶占未來發展的製高點,強化創新投資和產業佈局的有效性。

最後,我們將持續推進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集團已經設立了數字科技公司,將積極實施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各級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AI技術在醫藥研發中的應用,培育智慧醫療典型場景,助力醫藥衛生機構發展數字醫療;積極建設智能工廠,開展“5G+工業互聯網”的創新應用。

《21世紀》:在醫藥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你認為應該如何去平衡創新的風險與收益?國藥集團在這方面有哪些風險管理和控製機制?

楊珊華:我們首先要去思考對於醫藥科技創新領域的收益是什麼、風險是什麼。這需要一個科學的評估,生物醫藥產業的價值、醫藥的價值和一般商品的價值不同,它具有臨床價值、技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我們評估收益不能只評估它的經濟收益,也要評估它的臨床收益和社會收益。

當然我們在評估風險的時候,不能只評估經濟上的這個風險,要做好風險和收益的管控,我認為首先還是要在研發人才隊伍和人才機制方面做好風險管控。生物醫藥產業中新藥研發要成功,首先是需要領先的高科技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的風險。

第二,加強知識產權的管理。在新藥研發的過程中,涉及各個方面的知識產權,不管是自主研發還是委外研發和合作,都存在知識產權。對於具有保密性質的知識產權,更加要注意避免泄密。

第三,加強研發資金的管理。現在對於新藥的研發來說就需要高投入。在醫藥研發領域存在著“三個十”的定律——10%的成功率,但是要10億美元的投資和10年的研發週期,對於新藥來說,要做好研發資金的籌備和使用,防止研發資金不能及時跟上產生風險。

第四,加強重大研發項目的過程管理、里程碑管理。重大研發項目投入大,週期長,每一個項目涉及人、財、物各個方面,所以每一個研發的節點、里程碑都需要高度重視、嚴密管控和有機銜接。

促進藥品結構升級

《21世紀》:醫藥行業的政策環境對於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何看待當前的政策環境對醫藥企業的影響?

楊珊華:從政策面來講,國家對於醫藥行業的發展是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的。應該說醫藥行業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鼓勵創新,越來越鼓勵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醫藥行業就是創新行業,因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於醫藥健康產業的需求是我們要不斷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實現,所以要不斷創新。因此,不管是國家藥品管理法,還是國家有關醫藥行業發展的政策,對於醫藥健康產業都是積極支持的。比如近年來在醫藥創新有關政策方面,規定改革藥品註冊的分類、建立上市藥品的目錄集、創新藥品審評的機制、建立關聯審評和審批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藥特點的技術評價體系,實際上都是在不斷地優化創新政策和環境。國家的政策導向不管是對於醫藥工業,還是醫藥流通、醫藥研發都是有利的。在這種政策環境下,要積極推動醫藥研發創新。

但是從目前來說,我認為我們的醫藥創新還不夠,我們的創新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怎樣應對、如何看待現有的政策對於醫藥行業的影響?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醫藥行業發展將迎來大變局。現在國家積極推行醫藥研發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未來可以預見化學製藥、生物製藥,它的創新發展速度應該會高於醫藥行業的整體水平。所以在未來的發展中,生物醫藥、化學創新藥,在產業結構中應該會占更大的比重。過去5年用藥前20位的品種到現在實際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抗體藥物等一些創新性強的產品也進入了臨床用藥的前列。預計在企業結構方面,強弱差距將越來越大,這種差距就表現在創新能力方面。

第二,醫藥行業的發展需要發展新動能。過去10年,醫藥行業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於國家加大醫藥衛生的投入、醫保目錄的擴容。但是近年來這些直接來自需求側的動能是在減弱的。作為醫藥企業來說,需要在供給側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斷培育新的增長動能。面向國內的大循環,要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用藥結構的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創新藥在產品結構中的比重。

第三,要認識到企業的創新驅動轉型是重要任務。國家是鼓勵創新的,醫藥創新肯定會駛入快車道。現在新藥的研發數量增加,新靶點、新機制藥物實際上是在大量的佈局;一批產品,開展中外同步的註冊申報,向境外授權的新藥也在日益增多,預計“十四五”期間有200個以上的國產新藥申報新藥的上市申請,或是生物製品的許可申請,獲批新藥可能超過100個。這些新藥的臨床表現如何、能否順利獲批並實現商業化價值、相應研髮型生物技術公司能否順利實現商業化轉型等等,終將關係到創新生態的演變,影響到整個醫藥工業的轉型升級。當然,機遇大於挑戰,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21世紀》:有人主張要通過大規模的併購來快速整合醫藥資源,以此提升新質生產力。你是如何看待這種通過併購來實現快速擴張和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做法呢?

楊珊華:併購是企業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特定的階段,通過投資併購來提升新質生產力也是可以考慮的手段。特別是當下醫藥衛生政策和現有的醫藥研發政策使醫藥企業的研發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狀況,這與醫藥研發的特點是高度相關的。

再有,近年來的帶量採購和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也拉開了行業內企業的差距。所以在這種政策下,投資併購、重組整合會超過以往曆史上的各個時期。因此這給創新能力強,經濟實力比較強的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實際上帶來的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通過併購,能夠迅速補齊企業在創新方面的短板,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和主營業務結構;同時可以集中力量來發展優勢領域,提高創新藥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當然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不能只是通過投資併購來發展企業。要將內涵式發展和投資併購緊密地結合起來,要堅持服務於國家的戰新產業發展、服務於人民生命健康、服務於科技前沿。

(作者:雷晨,實習生董峻萍 編輯:張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