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食品、數碼電子、美妝位列網購品類前三,消費者購買食品、數碼電子首選京東

10月31日,小齊終於下單了一台價值7000多元的冰箱。她剛剛購房,要為新房添置一批家電和日用品,藉著雙十一促銷活動,她決定都在網上購買。這個決定經過了多個電商平台的比價,她向澎湃新聞分享了自己的消費理念:性價比高、便宜、物流和售後有保障。

2023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潮再度席捲而來,全球各大電商平台紛紛打出價格優勢和促銷活動。對比之下,小齊決定在京東上購買家電、傢俱,物流快、價格參加百億補貼後相比便宜很多,自營店售後也有保障;還在其它平台上買了一些小件商品。

消費者是如何選擇平台網購,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澎湃新聞專門就此發起了雙十一消費行為調研。從調研結果來看,消費者行為和態度仍然呈現出對低價優勢的看重,但同時也追求質量保證,特別是在食品和數碼電子產品方面。

總體而言,調查結果顯示,購物節期間受訪者更理性地購物,按需購買,並考慮品質和功能等因素。不同消費觀念並存,一部分人追求大品牌和高品質,而另一部分更注重價格和功能。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存在衝動購物的傾向,更願意憑感覺購買商品。

重點網購三大品類,消費者購買數碼電子、電器、食品首選京東

根據澎湃新聞發起的“雙十一消費行為觀察”調研顯示,無論購買哪個品類的商品,消費者在挑選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都是產品質量的保證。尤其是在食品類商品中,包括牛奶、零食和米面糧油等食品生鮮產品,近七成的消費者將產品質量視為最重要的因素,這反映了他們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高度重視。此外,在選擇數碼電子產品時,也有超過五成的消費者特別強調產品質量和貨源的保障。

總的來看,購物節期間,受訪者選擇電商平台的主要影響因素除了折扣力度外,還包括貨源真實性和物流問題等因素。

澎湃新聞的“雙十一消費行為觀察”調研結果則表明,在雙十一期間,受訪者將天貓視為首選的美妝購物平台,而在食品和數碼電子產品方面,則更傾向於選擇京東。綜合考慮商品、價格、服務等各種因素時,受訪者最偏好京東作為首選購物平台,占比達41.38%,其次是淘寶,占比為26.72%,天貓排名第三,占比14.66%。

近半數受訪者有明確購物需求,看重售前比價與“真優惠”

關於受訪者對今年“雙十一”網購活動的參與和關注程度,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的受訪者表示會參加雙十一購物活動,這是因為他們有實際的購物需求。另外,17.2%的受訪者選擇參加雙十一是因為看中了平台提供的折扣力度,而33.6%的受訪者則持有一種“佛系”態度,選擇隨意逛逛,沒有特別計劃。僅有3.5%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參加雙十一活動。

在雙十一大促期間,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特別關注電商平台提供的優惠力度。有受訪者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出於當前需求購置了冰箱、洗衣機等家電,在此時購買仍然是因為看重雙十一購物節的優惠力度,“肯定比平時折扣多。”

然而,在過去的年份中,各種購物節因其複雜的玩法和難以理解的規則而受到了消費者的批評,人們覺得很難準確比較購物節和平時的價格差異。

在澎湃新聞的調查中,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特別關注購物節前的價格比較環節,希望大促期間的商品優惠力度與實際購買價格一致。

今年,各大電商平台都強調了“低價”的購物節主題,以吸引消費者,並提供了價格保障承諾。例如,京東今年的雙十一活動主題是“真便宜”,超過8億款商品全程提供“價保”,價格保障時間從10月23日20點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13日24點,部分商品的價格保障時長達到90天;同時參與京東百億補貼的商品較今年618實現2倍提升,力度空前。天貓則表示,除了傳統的滿減活動,今年還推出了大範圍的直降和官方立減活動,並提供了購買後價格下降的賠付服務。

消費者傾向理性決策,按需購買

在購物節中,消費者表現出了越來越理性的消費傾向,多數人選擇根據實際需求購買商品,並在考慮購買時充分考慮品質和功能等因素。

本次調研中,有約四成受訪者表示,與前幾年對比,今年對雙十一的關注度有所下降,不再特意將其作為消費的首選機會,僅約有百分之十的受訪者計劃在雙十一購買更多商品。

不過,仍有近四成受訪者認為購物節是購買有需求商品的機會。一些受訪者向澎湃新聞分享了他們的購物策略:主要購買日常、必需的商品。這些購物決策出於實際需要而非衝動,他們關注商品信息,設定預算,並進行價格比較,以減少浪費,形成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消費觀念方面,受訪者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大約四成的消費者認為在購物時應根據實際需求選擇購買,對於某些品類,他們追求大品牌和高品質,而在其他商品上則更注重功能性,選擇更經濟實惠的選項。然而,仍有約三成受訪者存在衝動購物的傾向,他們更願意憑感覺購買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