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巴奈特:國際社會如何在動盪的開端下獲得成功?

4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召開宣講會,IMF駐華首席代表巴奈特先生、IMF研究部經濟學家等相關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深入解讀了IMF最新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並針對國際及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展開了研討。這也是巴奈特先生第九次對《世界經濟展望》進行權威解讀。

IMF駐華首席代表 Steven BarnettIMF駐華首席代表 Steven Barnett

IMF在最新展望中預測,2024至2025年期間,全球經濟增速將維持與2023年相同的3.2%。然而,受到近期高借貸成本、財政支持減少、生產率增長疲軟以及地緣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該增速仍低於3.8%的曆史平均水平。

巴奈特強調,相較於疫情前的40年平均3.5%和疫情前20年平均3.8%的全球增長率,當前的3.2%顯得更為緩慢而穩定。此前,全球經濟增長率在2022年底曾觸底至2.3%。

談及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巴奈特指出,2023年中國對全球3.2%的增長貢獻了1%,預計今年和明年的貢獻率將分別為0.9%和0.8%。即便到明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將佔據約四分之一的比重。

“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快速複蘇對其他國家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巴奈特如是說。

報告進一步指出,隨著全球通脹率從2022年中期的峰值開始回落,經濟活動正穩步增長,全球經濟已成功避免了衰退和滯脹的風險。IMF預測,全球通脹率將從2023年的6.8%穩步下降至2024年的5.9%和2025年的4.5%。在這一過程中,發達經濟體預計將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更快地將其通脹率降至目標水平。

巴奈特解釋說:“發達經濟體的通脹回落速度會更快,而新興市場的通脹率雖然也在下降,但速度略慢且水平略高。”

能源價格和商品通脹的下行趨勢是通脹形勢改善的主要原因。特別是供應鏈摩擦的緩解和中國出口價格的下降對商品通脹的回落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地緣政治緊張和持續高企的服務業通脹推動近期石油價格上漲。同時,針對中國出口的進一步貿易限制也可能對商品通脹產生影響。

在談到中國通脹情況時,巴奈特表示,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正面臨低通脹的挑戰。他預測:“我們預計中國今年的通脹率將有所上升,到週期結束時可能達到2%。”

最後,巴奈特就國際社會在轉型時期應關注的重點提出了建議。“如何確保曆史將21世紀20年代記錄為一個轉型時期?國際社會需要採取哪些政策,才能使這十年的曆史在動盪的開端下取得成功?”巴奈特先生認為,國際社會在轉型中的工作應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抑製通脹,並建立財政政策的緩衝來配合;二是提高生產效率;三是加強全球合作,重視貿易、促進投資、發展綠色經濟、電子商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