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穩收官!去年新增信貸超21萬億 今年融資需求能否持續回暖?

轉自:貝殼財經

央行1月10日發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1.31萬億元,同比增長10.4%。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2.01萬億元,比上年多6689億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2022年信貸增長可謂是“平穩收官”,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他預計,2023年信用擴張有望繼續加力提效,疫後經濟複蘇和景氣回升將拉動信貸與社融進一步回暖。

去年12月新增貸款中對公中長期貸款為重要支撐

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2665億元。這超出了此前1.1萬億左右的市場預期。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1.21萬億元,同比大幅增加8717億元;占當月新增信貸的86.5%,遠高於1-11月平均占比50.8%

溫彬表示,去年12月新增信貸表現積極,對公中長期貸款仍為重要支撐。去年12月以來,雖然全國各地相繼進入疫情感染的高峰階段,生產和消費依然受到較大擾動,但在政策發力拉動以及與2023年信貸“開門紅”接續下,12月信貸增量表現較好。

溫彬指出,在5000億元全面降準落地、製造業貸款增速達標、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和設備更新改造再貸款等加快落地下,對公中長期貸款仍有支撐。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亦認為,企業中長期信貸仍然是支撐信貸增長的主力,主要為基建重點項目配套融資、製造業企業貸款、房企開發貸等的增長拉動,政策推動融資需求擴張的效果顯著,年末主要銀行對部分房企進行大規模授信,對信貸增長的貢獻較大,未來隨著放款加快,房企流動性壓力將持續改善。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亦認為,隨著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和穩增長政策加快落地實施,市場主體信心加快恢復,有效融資需求有所增長。

此外,央行數據還顯示,去年全年票據融資增加2.96萬億元。由此計算,去年12月份票據融資增加1146億元,同比大幅減少2941億元。王運金錶示,企業短期信貸同比少減、票據融資同比少增,說明企業短期融資需求小幅改善。

居民信貸同比少增 

根據央行數據計算,2022年全年住戶貸款增加3.83萬億元,同比少增4.0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8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75萬億元,同比分別少增7600億元、3.33萬億元。其中,2022年12月居民貸款新增1753億元,同比減少196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和居民中長期貸款分別增加-113億元、1865億元。

溫彬表示,去年12月受疫情“達峰過峰”影響,PMI各項指標繼續走低,短期居民貸款需求仍不足;居民中長期貸款整體仍偏弱,同比減少1693億元,但在各項房地產支持政策逐步顯效下,降幅有所收窄。不過,最新公佈的2022年12月財新中國服務業PMI升至48.0,高於2022年11月1.3個百分點,表明我國服務業景氣度在收縮區間開始邊際改善,也意味著2023年居民貸款或逐步好轉。

“居民端融資需求偏弱,同時房地產銷售表現也相對低迷。”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居民信貸同比收縮,而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多增,這反映了短期疫情對經濟活動有所幹擾,亦影響到了居民消費活動。而房地產處於築底企穩階段,樓市需求暫時偏弱。

此外,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廣義貨幣(M2)餘額266.43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67.17萬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月末低0.9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

周茂華表示,企業增加投資一定程度會適度減少短期存款,對M1同比增速構成拖累。同時,去年12月由於疫情短期衝擊對企業生產環節構成拖累,一定程度影響了企業短期交易活躍度。不過,從M2同比維持高位,高於名義GDP增速,反映國內為應對短期超預期因素衝擊,穩健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大,貨幣信貸環境保持適度寬鬆。

2023年經濟複蘇將帶動融資需求回暖

2023年全年新增貸款規模有望維持在22萬億元以上

展望2023年,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疫情影響的消散,中國經濟將有望持續複蘇,這將帶動融資需求回暖。

周茂華認為, 2023年經濟活動回暖,將帶動就業和收入改善,消費者信心也將隨之回暖,而企業對市場需求的信心將帶動補庫存、生產擴張。同時,一攬子穩樓市政策,有望推動樓市供需回暖,帶動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回暖。預計後續居民信貸、企業融資需求將得到明顯改善。

對於2023年的信貸增長,董希淼指出,提振居民消費是穩增長、擴內需的重中之重。應針對居民消費不振這一重點,繼續採取綜合措施,穩定居民工作,增長居民收入,激發居民消費和投資需求。

溫彬亦認為,2023年信用擴張“總量要穩、結構要進”,有望繼續加力提效。在穩增長、擴內需和海外加息約束弱化下,2023年貨幣政策將維持穩健寬鬆格局,聚焦擴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給側改革,“總量要夠、結構要準”,繼續呈現總量型和結構性並舉的特徵,降準降息仍有空間,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將保持在較低區間,以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疫後經濟複蘇和景氣回升,將拉動信貸與社融進一步回暖,全年新增貸款規模有望維持在22萬億元以上,增速10.3%左右;全年新增社融規模有望超35萬億元,增速10.2%左右。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