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互聯網貸款過渡期將至,促進信貸回歸本源

2023年6月30日,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的互聯網貸款新規過渡期將結束。

作為傳統線下貸款的重要補充和模式創新,互聯網貸款業務曾因為跨區域經營、獲客成本低廉以及經營效率高等原因,成為商業銀行獲取客戶數量,推動信貸擴張,實現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但由於激進擴張,風險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一度也引發了監管關注和社會討論。

2020年7月17日,銀保監會發佈《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暫行辦法》從風險管理體系、風險數據和風險模型管理、貸款合作管理多方面對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作出了要求。

2021年2月20日,銀保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以下稱《通知》),針對《暫行辦法》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細化了審慎監管要求,並大幅度收緊了互聯網貸款政策要求,對《暫行辦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和修正。

《通知》主要新增了三方面的規定,主要是劃定互聯網貸款“三條紅線”、規定地方銀行不得跨區展業以及合理設置過渡期,以落實中央關於規範金融科技和平台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要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更好地防範金融風險。

劃定互聯網貸款“三條紅線”,主要規範個別銀行在互聯網貸款展業過程中,風險管理環節薄弱,與機構合作權責不對等等問題。《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強化風險控製主體責任,獨立開展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自主完成對貸款風險評估和風險控製具有重要影響的風控環節,嚴禁將關鍵環節外包。同時,《通知》明確三項定量指標主要為:第一,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單筆貸款中合作方的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商業銀行與單一合作方發放的本行貸款餘額不得超過一級資本淨額的25%;商業銀行與全部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的互聯網貸款餘額,不得超過全部貸款餘額的50%。

地方銀行不得跨區展業則旨在嚴控地方法人銀行借助互聯網途徑跨區域經營,避免其借助線上通道實現監管套利,減少了貸款市場的惡性競爭。由於地方法人銀行相較於全國性銀行,更能紮根於基層,先天具備更好地服務本地小微企業的特性。所以,地方法人銀行在監管指標上享受了更多優惠。限制其不得跨註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可有效避免其盲目無序擴張,引導其回歸本地、回歸本源,對地方法人銀行自身乃至銀行業的長遠發展都具備長遠意義。

合理設置過渡期旨在實現依法加強監管、切實防範金融風險同時,維持對長尾客戶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連續性,確保行業平穩發展,減少對客戶經營活動的影響。一方面,《通知》對集中度風險管理、限額管理的量化標準,按照“一行一策、平穩過渡”的原則,督促指導各機構在2022年7月17日前有序整改完畢。另一方面,對出資比例標準和跨地域經營限制,實行“新老劃斷”,要求新發生業務自2022年1月1日起執行《通知》要求,並允許存量業務自然結清。

過去一段時間,由於疫情和經濟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整改進程受到一定影響。為審慎推進整改、避免因業務停辦產生收縮效應,銀保監會於2022年7月12日印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決定將銀行互聯網貸款存量業務過渡期延長至2023年6月30日。

如今,離互聯網貸款存量業務整改過渡期結束僅剩逾160天。市場環境也並未出現需要過渡期再次延長的衝擊因素,涉及的眾多商業銀行也都在建設自有渠道,融合線上線下,發展信貸業務。

而在回歸線下本源後,雖然銀行信貸業務可能會受到渠道受限而出現增長放緩。但在避免盲目擴張,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損失和價格競爭後,銀行信貸資源反倒能向符合政策引導、具有深層發展價值的行業和領域集中,有利於培育有效需求,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係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

(作者:童浩翔 編輯:李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