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媒體關注“張繼科事件”:有關部門要查清有沒有人違法犯罪

張繼科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被曝“涉賭債糾紛”、“傳播前女友隱私視頻”,這兩天,張繼科頻上熱搜,引發網友關注。儘管事情尚未有定論,但是多家品牌已刪除了張繼科代言的相關內容。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微信公眾號4月3日晚間發佈評論文章《“張繼科”刷屏,要查清三件事》認為,“巨額賭債”“女星私密視頻”“敲詐勒索”……當這些關鍵詞集合到一起時,一場流量的狂歡已然開始。“搬來小板凳吃瓜”是網友的普遍心態,網友可以有,但有關部門不行,切實肩負起職責,才能掃清網上的一地雞毛。

要查清有沒有人違法犯罪。這些熱詞個個涉嫌違法乃至犯罪,早已超出“民不舉官不究”的範疇,查清違法犯罪行為到底是否存在,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有關部門對已經查清的盡快公佈,沒有查清的盡快行動起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會因為“特殊身份”而被網開一面,該嚴懲的嚴懲,該澄清的澄清,這是大家對公平正義最質樸的期許,這份期許理應被滿足。

要查清有沒有人造謠誹謗。違法犯罪自然不能被放過,造謠誹謗當然也不能被容忍,查清事實才能給所有人一個交代。沒有人應當遭受不白之冤,是不是“實錘”也不能聽一面之詞。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吵不休的時候,就應當有權威部門站出來,用證據確鑿的事實定分止爭,如有謠言,定要讓造謠者付出代價。這是我們對秩序最真摯的嚮往,這份嚮往理應被回應。

要查清有沒有人渾水摸魚。每有“熱點”,必有人“看熱鬧不嫌事大”,有的興風作浪推波助瀾,有的嘲諷謾罵充滿暴戾之氣,有的趁機編造虛假信息收割流量。這些亂像有如“借屍還魂”,在一次又一次的“熱點”中死灰複燃,網友已經忍的太久,必須嚴查嚴管。所謂“網絡熱點”就應當在法律與秩序的軌道上歸於平寂,讓所有人在懲惡揚善的“大結局”中收穫安心,這是所有網友的心願,這個心願理應被實現。

@人民文娛 微博3日晚間評論《評張繼科事件:不要讓女性成為話題焦點》指出,為什麼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女性總是成為話題焦點?我們都關注著事件水落石出的時刻,也希望那些不懷好意的評論適可而止,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違法違規的事情上,而不是在其中起鬨、揣測、聚焦隱私。在這件事情上,女性不該成為話題焦點,更不該成為被評論、被審判的對象,她們沒有做錯任何事!

封面新聞3日晚間也發佈評論文章《“張繼科事件”重錘落下,疏於自律必會付出道德代價》指出,近段時間針對張繼科的一系列爆料與拷問,其實主要指向了三個部分。也即:是否涉賭欠債?是否擅自傳播他人隱私視頻?是否拿前女友私密視頻抵債?應該說,這三項“指控”環環相扣,性質一個比一個惡劣。置於這股疾風驟雨的危機中,張繼科的道德形象、商業前途,已然遭遇毀滅性打擊。在網絡輿論評價中,其幾乎在一夜之間,從人氣偶像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堪稱是社會性死亡的又一鮮活案例。

文章認為,完整的真相,依舊未曾浮出水面……可無論此事後續走向如何,即便僅以已確知的信息而論,張繼科也差不多接近於“人設坍塌”“人格破產”,其已失去了作為公眾人物和偶像明星的道德基礎。就此而言,無論是路人、粉絲、吃瓜群眾還是“市場金主”,都該亮明態度、做出決斷。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3日也在評論文章《張繼科事件,不能以“渣”來作結》中表示,隨著事件發展、討論深入,一些模糊的變得清晰,一些嘈雜的在消退。大眾也意識到,受害者不需要公關手段,更不需要擔心未來,這是一個正常社會應當給予的底氣。此類在本次公共事件中逐步形成的對受害者的合理保護和對事件的科學處理,是應該被看見被記住被傳遞的群體共識。

文章認為,這起事件接下來走向怎樣,還無法預知,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明確,“渣”只停留在道德層間和個人層面,無法為這次涉及法律的公共事件畫上句號。這不是一個茶餘飯後的“瓜”,也不是幾個法律問題的公共探討,它還應該有一個司法(客觀)的定論,形成一種公共的認知,而其中涉及的人物,該保護的要保護,該懲罰的要懲罰,該處理的要處理,不能讓追隨者迷失,讓好事者慶幸,讓受害者失望。

《新京報》在快評文章《“張繼科事件”已是嚴肅的法律事件》中認為,事情發酵至今,無論是從還當事人一個公道的角度,還是明確法律的嚴肅性,都不能任由當事人自說自話,是時候給公眾一個真相了。